首页 > 新闻 > 金融 >

融资难之古镇样本:“不规范”成拖累,难以享受政策红利

发布时间:2022-07-08 10:05:35来源:
40岁的林泉是重庆人,大学毕业之后由古镇进入家居灯饰行业,年销售额一度做到上亿元。这两年受疫情影响,灯饰产业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企业订单量遭遇断崖式下滑,林泉的公司销售规模仅维持在3000万元左右。

  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的古镇镇,是著名的“灯饰之都”,拥有5万家灯饰企业。这里的经营户来自不同的地方,如今却承受着同样的压力。

  今年3月以来,持续的疫情导致古镇灯饰市场的客流量锐减,给当地灯饰企业带来较大的经营压力。而比订单锐减更让他们心急的是,每个月还需要支出固定的成本,又无法及时贷款融资。

 

 

  林泉给第一财经记者算了一笔账,每月光人工工资就有十几万元,还有原材料生产、店铺和工厂租金,以及水电费等成本,共计达100万元。“虽然租金是按照季度或者半年支付的,但在这几个月零订单的情况下,净成本支出就达几十万元。哪怕有50万元的贷款,我们也可以撑一个月。”

  同样选择缩减开支的王柏比林泉更早进入灯饰行业,至今经营已20多年,在2016年行情好的时候,公司销售额突破1.2亿元,随着市场需求萎缩,2021年销售额仅剩5000多万元。

  过去,王柏的生产工厂有150多人,店铺销售员工50多人,因此两处的房租和人工工资是每个月成本开支的大头,再加上车辆、电费、伙食费、差旅费,以及业务招待费等每个月开支达200多万元。今年3月以来,王柏裁减了一大半的员工,只留下50多名员工,目前的成本开支是人工费用50多万元,房租50多万元、再加上其他费用,每个月开支达100多万元。

  “我现在每个月都亏损几十万元,正在吃过去的老本。”王柏说,如果可以贷款50万元至100万元的话,后面公司也可以撑一段时间。但贷款融资却成为当地多数经营户一道难解的题。

  “古镇本地5万多个市场主体,对大部分中小企业主来说现金流压力非常要命,大家考虑的是如何‘开源节流’生存下去,发展的问题暂时还不能想。”一家古镇当地头部企业的供应链负责人称,当地中小灯饰企业当前面临的艰难局面是多重因素叠加所致,在疫情以及市场需求萎缩之下,古镇灯饰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小型厂家过多,产品严重过剩。

  企业对融资十分渴望,金融机构和政府层面也有惠企政策,但古镇上的不少企业却无法享受到政策红利,资金压力、融资难,成为悬在他们头上的利剑。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不规范的“坑”

  来古镇之前,郭金也听说了这里传颂的一个个造富“神话”,可是他很快发现,这里号称“5万余家市场主体”、拥有“千亿产值”的灯饰产业带,大部分中小微企业其实并不是他的“潜在客户”。

  郭金此前负责了一段时间古镇灯饰企业贷款审批工作。“那时候我们主要的工作还是挖掘客户贷款需求,我们巴不得这些灯饰企业过来贷款。”但他很快发现,这里的不少经营户不仅无法进行现金流类别的贷款,其他的融资产品也很难适用。

  这位中山市一家国有银行的负责人还发现,古镇的经营户活得并非外界想象的那般滋润,当地不少企业规范化运营的压力不小。

  林泉的公司每年有几千万元销售额,显然已经算得上是国家规定的“制造业中型企业”,即“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含2000万元)4亿元以下(不含4亿元)”的企业。可是,林泉却宁愿公司做一个“制造业小微企业”,即“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下(不含2000万元)”。

  林泉公司的企业对公账户上每年仅有一两百万元的销售额汇入,“能够用于征税的销售额只有这么多”,这主要是公司大部分销售额回款都汇入了林泉及其家人的私人银行账户,以及微信、支付宝账户内。“这也是我们行业普遍的做法,主要是为了‘避税’。”林泉直言不讳。

  “避税”在古镇并不鲜见。

  去年,刘安的公司年销售额2000万元,按照他的话来说,“今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就已经不错了”。尽管如此,王柏、刘安的企业已算得上是“中型制造业企业”,但公司对公账户的资金却很少。

  王柏说,他的公司每年有5000万元销售额,而打在公司账上的销售额仅有200万元。刘安公司的销售额在1000万元,公司账上销售额仅有几十万元。

  这样的做法,也与灯饰行业的低成本竞争有一定的关系。

  林泉、王柏和刘安的公司销售的灯饰产品,定位于中高端客户群体,产品毛利率在20%至25%。“如果销售额全部走公司账户,就要征收营收总额15%左右的相关税费。扣去税点,仅有5%至10%的毛利率,再加上经销商的价格挤压,我们一年到头白忙活了。”林泉说。

  “是否走公账主要看客户情况,如果他们需要开票的话,在原本销售额的基础上加上税点,一样可以开,但这种业务量较少。”林泉说。

  刘安表示,灯饰行业产业链门槛太低,很多从事配件的供应商以及客户,均是个体工商户,“我们之间的销售额较大,有时候到上百万元,作为个体户,大家都不愿意开大额的增值税发票”。

  “避税”在平常的“便利”显而易见,但是,它也带来拖累。

  比如,为了改善疫情对制造业企业的影响,6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新增1400多亿元留抵退税,要在7月退到位。位于古镇的一些中小企业也享受到了退税红利,但大部分企业无法享受这一政策,主要原因就是“避税”操作所致。

  更大的问题是,在古镇上司空见惯的“避税”操作,正成为拖累企业发展的“坑”。

  郭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古镇灯饰企业中,大部分的中小微企业,现金流没有很规范的账户呈现,他们的资金存放在微信、支付宝、个人账户中,企业账户内的现金流非常少,“可能一年都没有一两万元的流水,企业账户内的现金主要是用于报税、交水电费等业务,所以他们的企业账户现金流非常短缺。”

  郭金也提到,古镇的许多中小微型企业,公司对公账户内,每年仅有十几万至上百万元不等的流水明细以及财务数据,“然后大部分资金都是通过私人账户交易,流水颇为不规范,看不出哪些是营收,哪些是支出等”。

  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使用的是微信、支付宝和信用卡三大支付工具,用于平常的资金支付交易以及周转,企业账户内的资金非常少,显然通过企业现金流衍生的融资产品,他们没法做贷款。

  先天缺陷

  目前古镇出现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现象,还与当地市场的“先天缺陷”有关。

  古镇灯饰市场是一个天然形成的产业集群地带,即使放眼全国,也很难将其替代,它的供应链完整,准入门槛低。“随便两个毫无经验的人来此创立一家灯饰企业,从工商注册到产品设计、生产、组装以及成型、发货,时间一个月左右就搞定了。因为关于灯饰产品的任何环节,在古镇都能找到解决途径。同时企业挣的都是‘辛苦钱’,大家利润非常稀薄。”郭金说。

  据第一财经记者采访发现,古镇很多老板都是来此的“新中山人”,房子大多是贷款按揭购买,已经没有了融资价值。因此,银行的抵押类贷款业务,大部分已不太适合他们。

  李娟就是一位“新中山人”,作为一名90后灯饰企业老板,她和老公是2013年来到古镇开厂开店的,前几年市场行情好,他们在中山按揭购买了一套房,随着疫情持续,订单量下滑,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我们还是想搏一搏,可是却没有可作抵押的资产”。

  古镇的中小企业大多是“前店后厂”的模式,即生产所用的厂房和销售所用的店铺都是租赁而来,除了他们的自有住房外,固定资产相对较少。而银行通常接受的抵押物是房产和土地或者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致使这些中小企业没有担保物获取抵押贷款。

  郭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调研中,他发现古镇从事生产制造的小微企业主的固定资产主要是车间生产设备,但很多设备又很低端,几乎没有抵押融资价值,甚至连金融市场的一般租赁公司都不愿意给他们做这类业务,“古镇中小微企业的设备抵押融资贷款产品,显然在银行范围内也已不合适”。

  郭金还想到了用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为古镇灯饰企业融资,可是,许多中小企业老板根本没有任何核心技术专利,这也为他们的融资又困住了一道“枷锁”。

  古镇最大的当地专利代理机构负责人修瑞杰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古镇一众灯饰企业中,大家对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看得非常重,因为他们切身体会到了专利在日常销售经营过程当中的利弊,“最简单的道理,一旦一个爆款产品你有技术专利,可以迅速让那些抄袭的产品下架”。

  不过,修瑞杰与众多灯饰企业的接触中发现,灯饰企业的知识产权融资却并不多,因为他们的专利多是“外观型”的,很少有“技术型”专利,因此评估价值不高的情况下,很难过“无形资产评估”这一关。

  郭金介绍,两年前他在古镇的时候,希望给中小灯饰企业做知识产权贷款,以缓解他们融资贷款难的问题,但他发现适合的企业特别少,这与过去大家长期埋头做订单、不注重企业研发以及无形资产的积累有关。

  “即便用质押关键技术等无形资产来进行贷款,也会因为技术含量不高很难吸引到银行和一些担保公司。”一位金融市场人士表示。

  郭金还想到了“人才”类的贷款,企业法人拥有高学历也可以找找人才方面的政策。可是,古镇灯饰企业的老板中,很多没有达到“人才”要求,“大家可能是中专或者大专好一点,最多是本科已经顶了天,很少有硕士毕业的,去古镇开一家小微企业从事灯饰生产,所以‘人才’的方面贷款政策他们也享受不了”。

  矛盾如何解决?

  灯饰业是古镇的经济支柱,经过40年发展,已形成以古镇为中心,覆盖周边3市11镇区的灯饰照明产业集群,占据全国灯饰产业70%的份额。古镇镇相关负责人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全镇GDP达300亿元,到2025年实现全面重返中山第一梯队目标。要实现GDP翻番,古镇灯饰产业还大有作为。

  “当初市场行情好的时候,银行主动上门找到我们询问是否需要贷款,现在市场环境变了,大家都跑没影了。”林泉说。

  事实上,为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贷款,广东省最近也出台了金融支持受疫情影响企业纾困的一揽子政策,并提出了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普惠金融重点群体的支持。但现实是,企业对融资的渴望急剧提升,金融机构也并非没有放贷的意愿,政策层面也不断有所倾斜,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还是无法完美解题。

  “银行其实也很愿意给中小微企业贷款,毕竟现在大家自身背负了很重的‘普惠性贷款融资’指标,市场上确实有很多企业主体,需要银行做普惠性金融贷款。”郭金说,但是银行的融资贷款哪怕有一笔出现损失,银行内部都要为此担责,具体追责到经办人员。

  郭金说,银行是规范型的企业,小微企业则缺乏经营管理规范,这样一个规范性的企业与一家欠缺规范的企业合作业务,双方之间的矛盾永远无法解决。

  事实上,国家在贷前、贷中、贷后环节的审批,都有很完善的管理制度。“如果每一家贷款30万至50万元的企业,都把贷前、贷中、贷后环节的审批做的跟平常一模一样,在没有大数据的前提下,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作量。”郭金介绍,放贷员每个月要去贷款企业实地看一看,核查水费、电费,以及员工社保缴纳等情况,回到银行还要登录一大串的操作系统,上报数据记录,并撰写贷后报告。

  “如果按照国家对放贷管理的要求,实行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审批规范操作,所有环节都要做齐,达到尽职免责的要求,最多只能做15笔贷款,银行操作成本很大。”郭金说,这也是银行不太愿意做这种太小的普惠类金融贷款的原因。

  “中小微企业没有资产,没有规范的现金流和财务数据,也没有多少税收,甚至社保都不是以公司主体去购买,可能是自己个人购买,所有社会上的信用数据都很缺乏,但是他们确实是有贷款融资需求。”中山市一位金融行业人士说。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