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血管外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汪忠镐院士逝世
1937-2023
讣告
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血管外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忠镐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1月3日12时5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汪忠镐院士从医六十余载,为我国血管外科创建与发展奋斗一生,用自己的毕生精力为我国血管外科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汪忠镐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23年11月7日(周二)上午8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9号)兰厅举行。
谨此沉痛讣告。
汪忠镐院士治丧委员会
2023年11月4日
联 系 人:佟老师
联系电话:13522419980
传真:010-63037023
010-63049598
电子邮件:tongzhuxw@163.com
甘为孺子牛
记我国血管外科的先驱汪忠镐院士
汪忠镐院士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名普通的医生,也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救死扶伤是自己的天职,教书育人是自己的责任。在六十多年从医从教生涯中,他最为信奉的一句话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鲁迅先生提倡的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高尚情操,就是日以继夜的无私奉献精神。汪忠镐院士认为这种精神,是千百万医务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精神,视病人为亲人,视学生为祖国的未来,兢兢业业,无怨无悔。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
汪忠镐院士的祖籍是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远郊的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小渔村。然而,他在童年时看到的却是秀美山河遭受着日寇铁蹄的践踏,全城焦黑、遍地血流,经历的是饱受倭寇欺辱的艰难生活,和一次又一次在死亡线上的逃离。那种日子,锻炼了他坚强不屈的性格,在多么困难的条件下都不轻言放弃;培养了他爱憎分明的情感,对敌人满腔仇恨、对被欺凌的同胞和病人充满无限同情和深情厚意;也知道了“落后就要挨打”“国人当自强”的道理。当他踏入我国医学界最高学府——协和医学院时,决心将一生奉献给这个崇高而神圣的职业,为挽救病人的生命,减轻病人的痛苦尽自己一份力量,做一名好医生。在“文革”中,汪忠镐院士响应毛主席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主动要求到大西北扎根。临行前,在为此而成立的“六二六”病房,也就是“贫下中农”病房,经历了两年多的考验,积累了在艰苦条件下为疑难重症、贫困病人进行治疗的经验,加深了对危重病人的深情厚谊,医疗技术上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979年,作为“文革”后我国第一批公派出国人员,汪忠镐院士被选送到美国杜克大学和北卡罗纳大学,以访问学者身份进行基础和临床研究。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很快得到了国外专家的认可。两年后,他拒绝了优厚待遇的诱惑,谢绝了国外的各种邀请,毅然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医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作为一名医生,天天要和病人打交道,要和病魔打交道。稍有不慎,稍有懈怠,人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病魔就会更加猖狂。医德好才会成为一个好医生。汪忠镐院士在行医、从教的过程中经常告诉学生要在理解、同情、一丝不苟和千方百计治病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医德。因为医德的核心是含辛茹苦的爱心,是实实在在的奉献。病人是身患疾病并需要帮助的特殊人群,因此更需要爱心、关心和理解。在这一点上,汪忠镐院士得到许多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医学专家的关心和指导,如我国外科学奠基人裘法祖院士,已故吴英恺院士、曾宪九教授等的悉心教导和帮助,使汪忠镐院士坚定了做学问首先要做人,做医生要以患者为天的原则,正如裘法祖院士所说的“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
复杂、疑难病人的诊治是对医生的一个重要考验。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汪忠镐院士遇到过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遇到过各种各样的病人,面对患者被疾病折磨的痛苦,面对患者辗转求医和一贫如洗的情形,汪忠镐院士充满了同情,以坚韧不拔的精神、科学的工作态度、最小的经济代价,挽回他们的健康。1995年,浙江温州一位消化道大出血和大量腹水的患者生命垂危,汪忠镐院士实施血管重建术,成功挽救患者生命。听说患者术后准备坐长途车回家,汪忠镐院士担心路途遥远可能引起血管阻塞,使治疗前功尽弃,便千方百计凑钱为病人买了机票,帮其安全回家。患者备受感动,在2年后把机票钱寄回给汪忠镐院士,并向其表示感谢。2006年,他去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会诊4岁患儿,每天引流腹水2000-3000毫升,患儿已住院5个月,花费数十万元,当时已经奄奄一息,他不仅成功救治此患儿,并主动要求免掉病人的会诊费。长期以来,汪忠镐院士结交了一批病友,也有更多的疑难杂症病人源源不断地慕名而来,汪忠镐院士都认真地接待,并告诉他的学生们,不管是什么病人,不管是什么样的病症,也不管有没有钱,都要一视同仁,尽全力去救治,决不能厌烦,更不能敷衍。
不唯书 不唯上 只唯实
只有爱心,没有奉献、不勤奋、不付出是绝对不行的。汪忠镐院士的作风如同他的属相牛,在脚踏实地又动脑筋的实践中,他自己总结成长的经验靠的就是两条:第一是笨鸟先飞;第二是以2-3倍的辛勤工作换取优质效果。他的时间表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从没有认为自己在加班,也没有节假日这一概念,工作几十年来,难得在公休日休息一天,医院给分了房子,也无暇去看,更无暇搬家,甚至大年三十晚上也常在医院度过,不是他不爱自己的家庭,而是更多患者需要他。晚上睡觉,脑子总要思考这样或那样治疗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因而常有灵感或“火花”的闪现,不管晚上几点,立即起床将灵感记下,并尽快付诸研究。
汪忠镐院士活跃在国际血管外科界,他先后57次受邀到哈佛、耶鲁大学等国际著名学府和国际会议上演讲,举办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出国会诊,但开完会或会诊完病人之后就马上回国。每次回国,大多是首先直奔医院,从不顾及时差造成的疲劳和不适。有一次,下飞机15分钟之后,就紧急赶往北京医院进行了连续14小时的抢救,挽救了腹腔内有3000多毫升出血的老人的生命。
医学是需要不断进取的。病人除了要求医生要有良好的医德、有爱心、肯钻研之外,还要求医生有高超的医术。因此,一个医生必须要从医疗实践出发,不断地去思考,去探索。汪忠镐院士面对各种疑难杂症,从来没有放弃努力和探索。
如何进取?他认为首先要勤于实践,而且最重要的是,一辈子都要动脑筋。他经常向学生讲述如何用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和《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老三篇”去解决问题,告诉他们必须抓住主要矛盾,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以及真知来自实践的道理。通过实践思考,通过实践学习,通过实践检验和通过实践寻求答案。而“老三篇”本身就体现了最佳的医德和最妙的攻坚意志和方法。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多年来,面对各种疑难疾病,汪忠镐院士做了大量科研工作,进行了大量动物实验。工作中,他对自己和学生要求,第一,根据不同病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实施前必须认真思考,全面分析,反复地确认方案,抓住个体差异实施针对性的治疗;第二,即使是完成最简单的手术或者完成很熟悉的手术,也要像做第一例一样认真和仔细;第三,作为外科医生,不仅仅是手术匠,更艰巨的任务是对患者术后的严密观察,科学管理。面对患者的态度也是他一直强调的,医疗上疑难杂症太多了,面对疑难杂症,是推诿?放弃?还是迎难而上、坚定地去救治?前者能让医生过得很轻松,活得很潇洒;后者会使医生很辛苦,如牛负重,还如履薄冰,二者对医生和患者的结果是绝不一样的。汪忠镐院士认为,正因为困难,才能运用医生多年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才能使医生迸发出灵感、启示、火花和创意,才能促进医生思考,带来成功的喜悦,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在外科领域奋斗了60余年,汪忠镐院士在解决疑难病例中的实践和升华推动了学科的进步,带领我国血管外科走向世界。
服务于人民 奉献于社会
布加综合征是一种肝后段下腔静脉病变导致门静脉和下半身静脉高压的临床症候群。病人出现呕血、大量腹水、肝脾肿大、食道静脉曲张、下肢肿胀、皮肤溃烂的症状,非常痛苦。这种病在亚洲及不发达地区病例较多。他在协和医院工作的前期,教科书关于这一疾病的描述只有简短的一段话。人们对它的认识十分粗浅,基本不为人知,许多病人因此而死亡。面对死亡率高达90%的重症病人,他带领团队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潜心研究,做了68万人次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在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分型、诊治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创立了多种手术方式,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得到认可和推广。
1988年,应匈牙利卫生部副部长Szepes的邀请,汪忠镐院士为只有两岁的布加综合征患儿成功地实行了根治手术,之后多次应邀到国外开展手术,在此基础上,与国际友人一起,创立了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并任首任主席。美国霍普金斯医学院是世界最为著名的医学院,1987年汪忠镐院士受邀在此作专题报告,外科主任Cameron教授在听完他的学术报告后,专门送他一个该校对最突出专家的最珍贵的礼物——一条“礼拜三领带”,并聘汪忠镐院士为客座教授。牛津大学医学教科书专门引用了他的研究成果。美国脉管学教科书邀请他写下了一章“布加综合征”。汪忠镐院士关于布加综合征的研究成果获得了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可以说,布加综合征的深入研究与实践,使在河南新乡等地区广为流传的“包治腹水”的广告一扫而光,使就诊时所见的早期病例从10%上升到60%,病人死亡率从90%降到了5%以下,为人类征服这一顽症做出了巨大贡献。
发生在主动脉上的急性撕裂称为主动脉夹层或夹层动脉瘤,发病后病人常来不及到达医院便已经死亡,即或到达医院也难以得到救治。此种危急重症急需得到有效治疗,1993年汪忠镐院士在学习外科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探索经血管腔内的微创治疗,1995年首先以此法成功地治疗了动静脉瘘病人,1999年初完成的夹层动脉瘤病人治疗,在世界上首先成功地治疗了全主动脉夹层和由减速伤引起的主动脉撕裂,现此手术方法已在全国得到广泛的普及。
此外,他和他的同事、学生一起,还率先开展了多发性大动脉炎严重脑缺血的多种架桥手术、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瘤体切开-重建血管法治疗腹主动脉瘤、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硬化性脑缺血、以血管重建术治疗糖尿病肢体缺血等一系列开创性手术治疗。汪忠镐院士自主进行了医疗器械的开发研究,先后成功申报了10项国家级专利。针对临床应用静脉型人工血管移植通畅率严重低下的问题,在80年代他开展了内皮细胞种植人工血管的研究,用静脉和大网膜内皮细胞以及骨髓细胞进行人工血管高密度种植,实现了人工血管腔面的快速内皮化,百日通畅率达到100%,应用临床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发展到干细胞种植治疗下肢缺血。
由于紧张的工作和无规律的生活,汪忠镐教授自己的身体出现不适,饱受胃食管反流病的折磨,夜不成寝,并由此引发了哮喘样发作和严重的呼吸困难。在接受治疗期间,他提出了适合不少严重哮喘病人的“是胃食管反流病,而不是哮喘”的新观念,提出了食管—咽喉喷射的机理,并建立了多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在中国首先提出并开展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联合诊疗,现已治愈患哮喘多年的反流病患者数千人。
汪忠镐院士和同事们的工作,受到国际学术界同行的广泛关注。多年来,他先后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杜克大学等国外57所大学做了特邀报告,多次受邀到国外进行手术治疗和演示,曾作为亚洲血管外科协会主席和国际脉管联盟副主席,多次发起或主持国际会议,《Textbook of Angiology》《Vascular Surgery》《先天血管病》等多部国外血管外科教材邀请他撰稿。汪忠镐院士先后获得了国际脉管学院、国际血管联盟、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亚洲血管学会和印度总统颁发的研究成就奖、功勋奖、终身成就奖等。但他始终认为他所取得的成就不是他个人的成就,是我国医学工作者团队的成就,是我国血管外科的成就,也是中国医学界的成就。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在他看来,奉献不仅是在国家和人民遇到危难时需要我们挺身而出的勇敢献身精神,更多的是要在本职工作中踏实用心去完成每一项工作的认真态度。
汪忠镐教授时常用裘法祖院士的格言与大家共勉:“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汪忠镐院士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培养,在其60多年的医学生涯中,汪院士先后在多家医院创建了血管外科或血管外科研究所,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血管外科医生,这些学生遍布全国各地的医院,大都已成为活跃在我国血管外科届的领军人才。
汪忠镐院士的逝世,是我国医学界的一大损失。他为我国血管外科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载史册,他的大医精神和崇高风范将永驻人间!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和弘扬汪忠镐院士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为健康中国事业努力奋斗!
汪忠镐院士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永远怀念他!
汪忠镐院士千古!
汪忠镐院士治丧委员会
2023年11月4日
(来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