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兴水:我国水利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10月7日,流经京津冀晋蒙的永定河,以一路欢歌奔腾向前的姿态,向人们传递了一条河流复苏、生机勃发的讯息——这天上午10时,随着天津屈家店水利枢纽开闸放水,穿越黄土高原、流经燕京胜地的永定河秋季生态补水水头,在这里牵手永定新河汇入渤海,标志着永定河在今年春季实现865公里河道全线通水73天、有水109天的基础上,再次实现全线通水。
这是断流多年的永定河生态环境复苏的重要体现,也是江河湖泊展新颜的生动缩影。
我国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旱灾害多发频发,是世界上水情最为复杂、江河治理难度最大、治水任务最为繁重的国家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确立国家“江河战略”,擘画国家水网等重大水利工程,我国水利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十年来,我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历史性解决,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深层次变革,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全局性优化,江河湖泊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水利治理能力实现系统性提升。
1.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整体跃升
这是一群水库“联合作战”的身影——为应对7月以来长江流域严重的夏秋连旱,继8月中旬水利部调度长江上游水库群、洞庭湖水系水库群、鄱阳湖水系水库群,为下游累计补水35.7亿立方米后,9月12日,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再次启动,计划为下游补水17.8亿立方米。
这是另一群水库筑起的“铜墙铁壁”——今年6月,珠江连续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其中北江发生自1915年以来最大的特大洪水,水利部门联合调度西江龙滩、大藤峡和北江飞来峡等干支流37座骨干水库拦洪削峰错峰,果断启用潖江蓄滞洪区,及时利用北江芦苞闸、西南闸分泄洪水,避免了西江、北江洪水恶劣遭遇,确保了西江、北江大堤和广州市、珠江三角洲防洪安全。
旱时补水、涝时拦洪,应对旱情汛情,我们能打出水库群调度这张“硬牌”,得益于流域防洪抗旱工程体系的不断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工程方面,大江大河基本形成以河道及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通过综合采取“拦、分、蓄、滞、排”措施,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实际发生的最大洪水能力;全国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8900亿立方米,通过综合采取“蓄、引、提、调”等措施,可确保城乡供水安全,最大程度减轻干旱损失。非工程措施方面,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全国各类水情站点由2012年的7万多处增加到2021年的12万处,收齐全国站点信息由30分钟缩短到15分钟。
通过综合运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成功战胜了多次大洪水和严重干旱。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表示,水利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科学精细调度水利工程,近十年我国洪涝灾害年均损失占GDP的比例由上一个十年的0.57%降至0.31%。
2.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以前要到1公里外背水,现在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用水太方便了!”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仁贡村村民南尕卓玛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部会同各地大力实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累计完成农村供水工程投资4667亿元,解决了2.8亿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巩固提升了3.4亿农村人口的供水保障水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4%,比2012年提高19个百分点,广大农民祖祖辈辈肩挑背驮才能吃上水的问题历史性地得到了解决。
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表示,具体而言,一是建立了完备的供水工程体系,到2021年年底,全国共建成农村供水工程827万处,可服务人口达9亿人。二是坚决打赢了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战,全面解决了17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许多贫困地区的农牧民群众生活实现了从水桶到水管的进步。三是告别了介水疾病的困扰,妥善解决了975万农村人口饮水型氟超标和120万苦咸水改水问题。四是健全了管理责任体系,工程的长效运行体制机制不断得到完善。
“饮水”之变,不仅体现在人身上,也体现在阡陌田野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投入中央资金约1500亿元,用于灌区建设和改造,为端牢中国饭碗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建成了相对完善的蓄、引、提、输、排工程网络体系,全国现在已建成万亩以上的大中型灌区7330处。建设和配套改造了一批渠系及配套建筑物、灌排泵站、渡槽、排水沟等一系列骨干工程,仅骨干渠道的长度达4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0圈,灌区内农田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累计恢复新增灌溉面积达60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近3亿亩,有效遏制了灌溉面积衰减的局面。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2012年的9.37亿亩增加到现在的10.37亿亩。
条条沟渠纵横交错,滋润广袤大地;汩汩清泉流进千家万户,润泽百姓心田……
3.江河湖泊面貌焕然一新
永定河恢复过流,潮白河恢复过流,滹沱河恢复过流,白洋淀重现生机,断流干涸了近一百年的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今年全线过流贯通、实现与永定河的百年交汇——这是人们走过这些河时,能真切地感受到的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河湖生态补水的成绩单。
人们感受不到的成绩单呢?数据清楚地记录着:2021年12月底,最新的统计数字和2018年同期相比,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区浅层地下水回升1.89米,深层承压水回升4.65米。同时,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开展以来,华北地区回补地下水累计达到80亿立方米。
透支的大地“喝”上了水,干涸的河流“喝”上了水,越来越多河湖的面貌焕然一新。事实上,为河湖“美颜”的方法,不只是地下水综合治理和生态补水,还有河长制湖长制体系的全面建立。
2016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2017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如今,省市县乡村五级120万名河湖长上岗履职,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人管、有人护。重拳治理河湖乱象,依法管控河湖空间,严格保护水资源,加快修复水生态,大力治理水污染,河湖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越来越多的流域重现生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水利部门坚持不懈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十年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万平方公里,我国水土流失持续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趋势。2021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比2011年下降27.49万平方公里,越来越多的荒山披绿衣、越来越多的浊水变澄碧。
一条条奔腾向前的大江大河,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水利工程,一条条润泽民生的输水管道,一个个巡河巡湖的河长湖长……锦绣中国铺展水美人和的画卷。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