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寒门才女张培祥:短暂24载璀璨人生,北大为她举行葬礼,撒贝宁致悼词

发布时间:2024-11-03 18:06:54来源:
出身寒门,志仍坚

 

1979年10月6日,张培祥在湖南省醴陵市转步乡筱溪村老屋组的一间简陋土坯房里呱呱坠地。这个家庭贫苦至极,父母常年被疾病缠身,微薄的收入在支付医药费和日常开销后几乎所剩无几。尽管生活艰辛,张培祥的父母依然竭尽所能为她提供学习的机会。六岁那年,她踏入了村小的大门,用稚嫩的小手握着铅笔,一笔一划地书写着自己的未来。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轻易放过这个坚强的女孩。十岁那年,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张培祥面临着辍学的危机。她每天除了上学,还要帮着家里干农活、照顾弟弟妹妹,瘦弱的肩膀过早地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但即便如此,她依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望,每当夜深人静时,她都会借着微弱的烛光,继续她的学业。

 

小升初时,张培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县一中的重点初中,这本是她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然而,高昂的学费却像一座大山横亘在她面前。她经历了三次尝试,每次都因为学费问题而未能如愿。最终,在姑姑的全力支持下,她才得以进入一所普通的乡下初中继续学业。

 

初中三年,张培祥更加刻苦努力,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中考时,她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里的高中。然而,学费的问题再次摆在了她的面前。这一次,她毅然选择了辍学,踏上了南下打工的征途。在陌生的城市里,她做过服务员、清洁工,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她都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梦想的执着。

 

幸运的是,张培祥的遭遇引起了高中校长罗校的关注。罗校了解到她的困境后,亲自将她劝回学校,并承诺免除她的一切学杂费。这无疑是张培祥人生中的一大转机。她重新回到了校园,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高考出分后,张培祥以湖南省文科第五名、株洲市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学院。那一刻,整个筱溪村都沸腾了,村民们纷纷为她鼓掌欢呼。18岁的张培祥带着全村人的期望和父母凑来的1000块钱,踏上了去往北京大学的旅程。她的光辉人生在这一刻正式开启。

 

在北京大学,张培祥依然保持着勤工俭学的习惯。她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她最挚爱的书籍是《红楼梦》,她常常在未名BBS上以“飞花”为名发表自己对这部古典名著的见解和感悟。她写的《大话红楼》火遍了全国高校,成为许多学生争相阅读的佳作。同时,她还创作了一篇纪实小说《卖米》,这部作品以其真实感人的笔触描绘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农民的不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甚至考虑将其纳入教科书当中。

 

除此之外,张培祥还创作了《飞花读红笔记》、《红楼十日谈》、《七种乐器》等文集,以及翻译了许多国外的文学作品。她的才华和勤奋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广泛赞誉。她还毛遂自荐到北京电视台做兼职,帮助电视台写剧本、策划节目。在湖南卫视策划的“新青年”节目中,她更是展现出了卓越的策划能力和创新思维,前三期节目播出后获得了极大的反响。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在人们最幸福的时候给予沉重的打击。2003年8月27日,张培祥因病去世,年仅24岁。她的离世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和悲痛。在北京大学八宝山菊厅里,学校为她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会。这是北大破例在此举行的葬礼,撒贝宁在追悼会上致词:“她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是十分精彩。虽然她不在了,但是她努力与命运对抗的故事将永远流传人间。”

 

遵照张培祥的遗愿,她的骨灰被分成两份,一份留在北京大学八宝山,一份被带回家乡醴陵。2012年,家乡人民筹款为她建造了一个怀念亭,亭壁上刻着她的导师曲三强为她撰写的悼词。在留念亭内,人们常常能听到有人在传颂着思念张培祥的诗篇:“春花事事苦思乡,病裏梳头痛最长。湘燕语多惊晓梦,夜寝凝香有相思。眼看白壁埋黄壤,何况人间父女情。家中秀女今何在?叹望长龙泪自流。”

 

张培祥虽然离世多年,但她的故事和精神依然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出身寒门并不可怕,只要心中有梦、志存高远、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