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达·芬奇提案?看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展的探索
10月28日,带着这些提问和探索,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启了一场“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通过艺术创作、学术论坛和展演项目,以达·芬奇为参照,思考当今艺术与科技背后所面临的时代问题。
文艺复兴时期,人对世界的体认整一而流动,所知与所见尚未被均质分立的学科架构破坏以至割裂,科学与艺术本为一体。其中,列奥纳多·达·芬奇是这时期的全才,他精通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也研究光学、力学、机械、工程、数学、天文学……而如今,我们身处一个科技高速发展,艺术的形态多样,艺术体系深陷商业化与政治化。
为此,中国美术学院发出提问,如果达·芬奇处在当下的世界,他又会对哪些方面感兴趣呢?我们该如何向达·芬奇介绍当下这个世界?
张江科学会堂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表示,“达·芬奇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是‘天才中的全才’。这一切都因为他是自然真理孜孜不倦的探寻者。他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的感觉,而‘经验是所有确实性之母’,他说‘自然是最深刻的现实’。绘画对达·芬奇来说不只是天才技艺的展现,更是认识自然的路径。他深奥怪诞的笔记是一系列纯粹好奇心驱动下的自然研究,一种从感觉出发的经验性知识,更是一种通过视觉的思考。他有着婴孩般的天真与好奇、画家的敏感和技艺,同时又有学究气的诚恳和严谨,最重要的,他还有一种神秘的直觉、神圣的冷漠。他研究空气透视的时候,其实是在研究色彩学和光学;他画风景和垒垒岩石的时候,同时也是在研究地质学;他用数百张素描分析海洋的运动、山洪的原理,是因为他感受到了世界那种陌生的敌意。观察与表现、探索和描绘,在他这里从来就无法分离,共同形成了一种由绘画技艺所驱动的经验科学。”
澎湃新闻了解到,中国美院希望以达·芬奇的精神为切入点,举办了“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该艺术节共包含五大展演单元与两大国际学术论坛,其中,展演单元分别为“透视或世界观:山水作为方法论”实验艺术单元、“程序员与小提琴”开放媒体单元、“我歌唱带电的肉体:灵魂在哪里?”媒介展演单元、“天人之境v3.0”国际艺术邀请单元以及“安吉亚里”绘画单元。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丹麦、荷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墨西哥、古巴、德国、俄罗斯等十三国艺术家携手联袂,呈现了人工智能(AI)艺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艺术、生成艺术、影像艺术与绘画艺术等多类型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进入展厅,观众首先能看到的是绘画单元,呈现的是国美师生共同创作的《安吉亚里之战》。《安吉亚里之战》原是达芬奇散失的作品,是达·芬奇在艺术生命的壮年与米开朗琪罗对垒之作,描绘了两军相争的瞬间,并为此留下来大量的手稿,包括很多人物形象的局部及相关研究。而国美师生创作的作品,则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次回应。这件作品也是此次展览中的唯一一件“旧媒体”作品。
展览现场,国美师生共同创作的《安吉亚里之战》
展览第二单元是“天人之境 v3.0 ”,呈现了12位/组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作品。这一单元中,“维特鲁威人”板块聚焦于方和圆、人和宇宙及永恒等相关故事。来自英国艺术小组Keiken的《泡泡理论》利用虚拟技术,将人的人生分成不同阶段的泡泡状球体,再运用自动驾驶技术视角,连接起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一种过去、今天和未来的相互参照。而雅各布·库茨克·斯廷森的作品《临界地带》引起了人们对那些很少被探索的空间的关注。
“莱斯特手稿”板块引用自达芬奇手稿中的发明,来探索艺术和科技的合作问题。如艺术家安德鲁 •德米尔吉安的《重新校准》表达的是一架紧急响应的无人机在未来世界地景中搜索人类生命的场景。这部具有推想性质的虚构作品通过非人类意识、沟通语言探讨了人工好奇心和机器自我实现的概念。艺术家金劳的影像作品《吾手之叹》是艺术家长时间呆在被誉为世界上最安静的房间之一的空间内,关注身体和心理对极度安静环境的反应。
Keiken, 《泡泡理论》
雅各布·库茨克·斯廷森《临界地带》
而“最后的晚餐”板块则是关注的当下正在发生的社会问题,如对于消费主义的批判,对于自然生态的消亡,对于科技产品运用等问题的反思。例如,艺术家乔纳森•莫纳汉作品《随心所欲地移动》是一个无缝循环播放的大型视频投影,展示了一匹神话中的马在行走,将观众带到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既花哨又荒凉,描绘了我们今天被技术主导的消费主义文化;而艺术家耶伦•范•洛恩《有可用的更新-版本》则用一个空间来展示虚拟场景——老年人计算机课程,试图以此质疑当下是否需要更好、更智能、更高科技的技术等问题。
展览现场,耶伦•范•洛恩《有可用的更新-版本》
与达·芬奇的观看视角不同的是,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平远,高远,深远)将自“我”含纳于天地间,这种观察和表现的方式并不以所谓“科学”的角度理解世界,却延续和发展出另一种个体的观看方式。在“透视或世界观:山水作为方法论”单元,观众可以自由穿梭于各个空间中,如同回到自然,进行一场山水游览,可以看到记录瀑布的影像,也有记录住在山水边的人的生活场景。该板块的负责人孙晓宇表示,这里是我们的山水现场,里面的作品以国美的山水影像计划为出发点,呈现了国美师生的影像创作。这是一场山水意境的行旅,呈现了我们如何去面对这个世界观,以及山水和人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山水精神和达芬奇体现的透视法其实是西方和中国之间在透视和感知上的不同,我们希望两者之间是有一个互为关照的体验。”
展览现场,“透视或世界观:山水作为方法论”单元
陈璇《绛河》
范献鑫《跌水、巨石、旋转的宇宙》
此外,“程序员与小提琴”单元英文名为“A Coder and Violin”,是达·芬奇名字中所含字母的重新排列组合,也是以达芬奇式的风格所献出的提案。在这一展区,呈现了来自8个国家的艺术家40人的作品,包括意大利的保罗·齐利欧(林兹电子艺术大奖金奖)、古巴的伊凡·阿博瑞(今年流明金奖)、韩国的 Protoroom 等。而与常见科艺融合项目中惯性采用的撞后逃逸式的艺术与科技两门学科的短暂随兴的邂逅不同的是:我们眼中的程序员和小提琴家,他们之间绝非临时合作关系。程序员本人就是小提琴家。
温辰旻《神明再会》
展览现场
达·芬奇解剖过很多尸体,并将解剖的结果画下来,并做了很多记录。他记录:“奇怪,我没有找到灵魂。人类一直说存在的灵魂到底在哪里?我为什么没有找到它?我该解剖的全部解剖了。”在展厅尾端,一件大型的跨媒介作品《我歌唱带电的肉体:灵魂在哪里?I Sing the Body Electric: Where is the Soul?》则是对于这一问题的回应,认为:“人类激情就是灵魂。灵魂无处不在。”该作品也是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
这一条通道,是一条构成人类激情体验的通道,观众可以走入其中,感受惠特曼赞美人的肉体与灵魂的长诗《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贝多芬表现人类激情和感动的交响乐《第九交响曲》等,以及针对灵魂这一主题创作的雕塑。
展览现场《我歌唱带电的肉体:灵魂在哪里?I Sing the Body Electric: Where is the Soul?》
《我歌唱带电的肉体:灵魂在哪里?I Sing the Body Electric: Where is the Soul?》(局部)
对于此次展览,策展人闵罕告诉记者,在技术加速演化,AI作品有着同质化倾向的当下,展览的目的是带有反思和批判性的。“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思考如何让我们的感受力保持敏锐,这是我们所面对的核心问题。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反思我们以后将面临的艺术到底是什么。”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我们重新定义了创造力,也对人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通过艺术创作来超越学科划分的壁垒时,我们依旧需要有人文的关怀和思辨的精神。”闵罕说道。
此外,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还包括两大国际学术论坛,分别为展览主论坛“‘新六艺’系列论坛 | Panel 21:向达·芬奇提案——21世纪的文艺复兴人”以及第八届网络社会年会“‘反文化’?重置技术的一切(不)可能性”。此外,“艺能松(AIathon):艺术/人工智能黑客松”与现场演出“‘声纳媒体艺术节’20周年”将以更多元的形式跨越时间与空间发送讯号,召集达·芬奇的世界观伙伴们展开对话、思辨和共建。
展览海报
附:“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相关活动
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
时间:2023年10月29日-11月13日 9:00-17:30
地点:张江科学会堂二层 张江厅(上海市浦东新区海科路1393号)
展览主论坛:“新六艺”系列论坛 | Panel 21:向达·芬奇提案——21世纪的文艺复兴人
时间:2023年11月7日 9:00-18:30
地点:张江科学会堂六层 MIP空间
第八届网络社会年会:“反文化”?重置技术的一切(不)可能性
时间:2023年11月8日-11月9日
地点:张江科学会堂六层 MIP空间
艺能松(AIathon):艺术/人工智能黑客松
时间:2023年11月3日-11月5日 16:00
地点:张江科学会堂五层 505、506、507、508室
现场演出:“声纳媒体艺术节”20周年
时间:2023年11月11日 19:30-22:00
地点:张江科学会堂二层 张江厅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