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十年,好好看场戏吧
这是一个太适宜于问向戏剧节的问题,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戏剧节的组织者、做戏的、演戏的、看戏的、工作人员、志愿者、游客,哪怕从未来过戏剧节,仅仅是听说过的人们都可能给出自己的回答。
不过答案并不重要,因为对戏剧、戏剧节的感知从来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它鼓励人们按照自己对生活、艺术的理解和热爱来回答这个问题。
重要的是,十年之间,当整个外在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戏剧、戏剧节面对着变动和新的挑战时的态度几何。也许就像乌镇戏剧节发起人、主席陈向宏在写给第十届乌镇戏剧节的致辞中所言,“戏剧文化对现代生活的渗透力是不可估量的。”身处时代大背景之下的乌镇戏剧节正在用这份与生活在一起式的厚重力争成为大时代中的一块压舱石,而其最简单的实现方式不过就是好好看场戏。
十年,发自初心的邀约没有改变:来乌镇,好好看场戏吧!
▲ 乌镇街头戏剧表演 曲晓燕 摄
乌镇•戏剧•节
“我们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但客流感觉是比2019年多了两三倍。”10月22日中午,第十届乌镇戏剧节开幕的第4天,也是第一个周末,在乌镇西栅评书场外负责维持排队秩序的一名工作人员,淡定地对记者说着挺精确的数字。
这个“两三倍”此时就活生生地体现在离评书场不到十米的长巷里,人流摩肩接踵,移动缓慢,很多临街小店排着长队,又根本看不到售卖的到底是什么物件。
说乌镇是近些年来国内最成功的文化小镇之一,大概不会有什么反对意见。作为乌镇戏剧节的举办地,乌镇和戏剧节已经密不可分,陈向宏在致辞中说:“小镇是戏剧的舞台,戏剧是小镇的生活。”作为一个位于杭嘉湖平原一隅的水乡小镇,乌镇步行可及的范围内有十余个室内剧场、数个户外剧场,以及许多可供演出的户外广场,形成了全国乃至世界戏剧节中罕见的表演空间群体。
乌镇和戏剧节的密不可分与乌镇保护的独特模式有一定的关系,在保护之初就重视融合文化气息和自然景观是“乌镇模式”的一大特点。在这种模式之下,乌镇举办了一系列重要活动:乌镇戏剧节创办自2013年,一路走来已经举办了十届(2020年因为疫情原因暂停,代之以国内首档戏剧类真人秀《戏剧新生活》);2014年起,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永久落户乌镇;2015年,木心美术馆开馆,被誉为“中国最好的小镇美术馆”;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国际未来视觉艺术计划陆续在乌镇举办……
以真正充满人文理想追求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为起点,兴建文化设施,到举办各式各样的节庆活动,再到形成小镇独特的文化氛围,乃至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生态,从始至终,熙攘的客流都只是乌镇文化追求的一个顺其自然的结果,从不是被刻意追求的目标。毕竟乌镇戏剧节的主办单位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都是把文化放在前面的。
而今,站在十届的新起点上,陈向宏说,“我们要办百年的戏剧节,让乌镇戏剧节成为未来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乌镇,以古老的存在拥抱时代的命题,淡然地宣布自己要扛起小镇“文艺复兴”这面大旗。
乌镇•戏剧•节
“你们的观众是如此年轻!”在10月22日的一场戏剧节小镇对话上,来自《等待戈多》剧组的演员最先表达的是这种感叹,由于这一点在对话现场被反复强调了几次,以至于坐在下面的观众戏言,不知道他们是羡慕年轻的观众群体,还是担心大家看不懂戏。
不过这倒恰好从一个很有趣的角度凸显了戏剧的意义,以及彰显了它所带来的交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拓展人们的视域。作为普通观众,能看遍乌镇戏剧节的戏首先就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戏剧节的戏太多了:在10月19日至29日期间,有来自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的七大板块、28部特邀剧目、87场演出,这还不包括18部青年竞演和两千余场古镇嘉年华,更别提数不清的小镇对话、工作坊、戏剧集市等相关活动。
就戏剧的角度而言,这些作品当中有老朋友也有新面孔,甚至有多部全球首演作品,乌镇某种程度上是它们戏剧航程上重要的节点之一。本届戏剧节上,意大利版的《等待戈多》出自希腊导演西奥多罗斯·特佐普洛斯,他是国际公认的20世纪戏剧大师之一,这出著名的荒诞派戏剧晦涩、难懂,解读众多,而原作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塞缪尔·贝克特对相关提问的回答永远是“我不知道”。舞台上,巨大的黑色立方体开开合合,两位在舞台上已经合作了近50年的资深演员表演于其间,深厚的功力使得他们互相呼唤对方角色名字时的那几个音节听起来都极为动人。
乌镇特殊的户外观演空间常常会在自然环境的帮助下达成最特别、无法复刻的演出,包括但不限于2014年第二届乌镇戏剧节开幕大戏《青蛇》演出时那场不可复制的烟雨。本届戏剧节上,李建军导演首演的《阿Q正传》在户外的日月广场演出,晚上8点开演,排队进场是在一株高大的树木下,而演出开始时的乌镇天空正好是两三点星天外,一切都契合剧中一开始的氛围。赖声川导演的第41部剧作《长巷》为戏剧节定制,演出场所设于乌镇西栅内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弄堂——洪昌弄及其东侧的沈家戏园,是一部典型的环境戏剧。
其实乌镇一直有自己的选戏标准,也许可以将之归结为试图提问或者试图回答。乌镇是个相对封闭的景区,桨声灯影式的水乡之美常常让人觉得滚滚向前的时代大背景有点儿遥远,而这些戏剧,可能就是乌镇呼应时代的方式,是传统与现代交汇的节点。
乌镇•戏剧•节
“它这个演的就是真善美!”一位操着京腔的看起来年纪稍长的游客对他的旅伴斩钉截铁地说道。但其实他和记者一样,根本挤不进的已是里三层外三层观演人群,只能远远地看到人群中间一会儿是一张画被举起来,一会儿又是一个马头被举起来,中间闪现着演员大幅度的身体调动。
显然,挤不过别的观众并不妨碍这位观众的一语中的。这是10月22日中午,在乌镇西栅景区内的温都元帅庙前的一场露天演出,由于没能挤进去,并不知道是什么演出团体的什么剧目,只是从翻腾的画、马等元素猜在表现的是本届戏剧节青年竞演单元的命题三元素:火车票、世界名画、马。
戏剧节期间的乌镇,剧场内外,这种场景几乎都是常态。不同的是,剧场抢票拼的是手速,或者还有玄学的“人品”,而露天、随时的嘉年华式演出,拼的是随时随地都能兴起的观演兴致,或者还有身体素质。对于小镇对话等在室内空间举办,座位有限且不售票仅需排队的活动来说,拼的就是是否有等待两三个小时的决心和板凳、马扎等排队装备了。
乌镇戏剧节本就是个“节”,其节日的属性都体现在这些观众的“拼”上了。在乌镇,在戏剧节期间,表演者和观众其实可以不分彼此,大家都是好戏之人,在乌镇的氛围下,完全可以互相呼应。从这个意义上说,乌镇、戏剧、节完美融合,而乌镇戏剧节的本真和初衷也正存于此间。
来或不来,戏剧都在这里,乌镇都在这里。每年秋天,如果来了,就好好看场戏吧!
2023年10月28日《中国文化报》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