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第八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 | 以原创之力讲述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3-09-05 15:55:55来源:
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与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已进入尾声。5个多月来,秉持讲好中国故事,聚焦新时代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本届邀请展已陆续在北京国家话剧院剧场、先锋智慧剧场、国家大剧院、首都剧场等上演10余部剧目,让首都观众一睹中国原创话剧的实力。

参演本次邀请展的10部大剧场剧目和8部小剧场剧目,无一不是以原创之力讲述中国故事的优秀作品。其中,大剧场剧目共分为三大板块,“传承红色基因、立足现实题材”板块,包含以叶永烈长篇纪实文学《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实》为创作蓝本,以政论叙事体的方式展现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过程的《红色的起点》;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聚焦当代法制建设与中国基层法律环境变化的《鼓楼那些事儿》。

“缅怀革命先烈、讴歌英雄精神”板块,共有3部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其中,《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的小说《团圆》以及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同名电影,艺术展现抗美援朝中上海文艺界的英雄赞歌;《平凡英雄》以一级战斗英雄柴云振为原型,讲述抗美援朝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在战争结束后淡泊名利、安于平凡的感人故事;《一条大河波浪宽》根据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我的祖国》创作,歌颂老一代革命者和建设者的崇高精神。

▲《郁达夫·天真之笔》剧照 剧组供图

“坚定历史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板块则聚焦不同历史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命运。《郁达夫·天真之笔》以作家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为素材创作;《天算》演绎以开相馆算命为掩护的抗联地下情报站里的故事;《玩家》讲述跨越30年的收藏故事,浓缩北京30年的变化;《对称性破缺》则表现了叶启荪、吴大有、瞿健雄三位中国物理学家,各自的人生看似交集有限,却因“科学”二字而紧密关联。

与偏重“宏大叙事”的大剧场作品不同,本届邀请展的小剧场作品更加灵动与多元。纪实剧场《裁·缝》(老顾篇)以一对老夫妻的琐碎日常,折射婚姻生活百态;《春山如笑》讲述当代都市年轻人罹患抑郁症并在周围人的关怀下逐渐治愈的故事;《我这半辈子》改编自作家老舍一系列自传性质文学作品,讲述出生在小年夜的常顺前半生的起伏经历。

“从本届邀请展的剧目可以看出,我们的创作都在自觉地承担‘中国故事的时代表达’的责任,都在有意识地将过去的历史与新时代拉近。”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编辑部总编赵妍说。北京市社科院文化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景俊美则认为,本届邀请展的剧目“紧随时代发音,展现了当下话剧的整体风貌”。

“创新的表达需要戏剧从业者身体力行去创造、灌溉艺术,让它开出花来,它也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坚实的载体。”正如《新剧本》杂志主编、一级编剧林蔚然所说,与前几届邀请展剧目相比,除了题材更加丰富多元之外,创作者在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式上,也有新的探索。《红色的起点》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纪实手法,让走进剧场的观众与“红色起点,青年先锋”的理想信念不断“同频共振”,重温那段波澜壮阔、开天辟地的伟大历史时刻;《郁达夫·天真之笔》以叙述体形式,沿着郁达夫执笔救国这条主线,辅以情感副线,探寻他从一名作家成长为抗日战士背后复杂、矛盾、丰富的内心、情感、人格世界,在试图探索大时代文人志士的风骨的命题之下,全景式再现郁达夫波澜壮阔的传奇一生;《我这半辈子》是在老舍文学作品基础上的一次剧场创作,有着流畅的节奏,醇厚的质感,深切的人文关怀,深沉的哲学思辨;《春山如笑》直击当代人的生存困境与情感困惑,以赛博朋克风格的抽象设计,营造出信息时代之下熟悉却又疏离的质感,在浓重压抑的色调下铺垫人物潜在的焦虑感。《山居》由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故事拼接而成,情节不断推倒、重来,这种“后现代”的格局中,融入了悬疑、戏谑等元素。

对于创作者而言,做出一部优秀的原创剧目并非易事。在8月29日举办的“中国故事的时代表达”暨第八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与创作者对于话剧的中国化、时代性表达也给出了建议。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小剧场戏剧专业委员会主任傅维伯谈到,创作者不要“重大轻小”,在关注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的同时,也要多聚焦百姓生活。

“作为戏剧从业者,一方面,我们要关注到时代的变化、关注到中国的变化、关注到城市和乡村的变化。另一方面,我们要关注身处变化中的人,关注他们的思想、视野和情感,更多的地域概念已经演变为文化概念。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舞台、我们的戏剧创作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林蔚然说。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