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能让梨的孔融,长大却是个酒鬼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彻底平定袁绍残余势力,统一北方后,萌生一统全国的想法。“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因当时洪水、冰雪和蝗虫等自然灾害频发,加之年年军阀混战,酿酒进一步加剧了粮食危机。于是,曹操上表汉献帝,下令禁酒。
其实,“禁酒”并非曹操发明,最早可追溯至大禹时代。商朝至两汉,几乎每个朝代都出台了禁酒令,对违令者处罚也很严厉,执行情况皆是前紧后松,最终不了了之。
可是,与其他朝代统治者“禁酒令”下达伊始执行得有声有色相比,曹操的“禁酒”政策从一开始就遇到巨大阻力。汉末魏初,饮酒习俗甚为流行,否则岂有“竹林七贤”存在;从个人层面看,最大阻力来自少府孔融。
历史上的孔融,才气大、名气大、胆子大,酒量也大。《后汉书·郑孔荀列传》说,153年出生的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融,字文举,孔子的二十世孙,为东汉末一代大儒,是继大才女蔡文姬父亲蔡邕后的文章宗师。他位列“建安七子”,著有诗、颂、碑文、议论、策文、表等25篇,可惜流传下来的仅为一些片段,其中诗歌仅存8首,且多与酒有关。虽有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为其背书“融四岁,能让梨”,可他长大后却是不折不扣的“酒鬼”。
一直跟曹操不对付的孔融,“禁酒令”刚颁布,就跳起来反对,并很气愤地给曹操写了封《难曹公表制酒禁书》的信,文采飞扬地写到:“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樊哙解厄鸿门,非豕肩钟酒,无以奋其怒。赵之厮养,东迎其王,非引潖酒,无以激其气。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酒何负于政哉?”孔融把喝酒上升到一个高得不能再高的地位,硬生生地让曹操的“禁酒令”执行受阻。
刚开始,曹操对孔融挺客气,特意回了一封信,并引用史上第一篇“禁酒令”——周公旦《酒诰》里夏桀和商纣因酗酒而亡国的事及历史上其他因喝酒而误的案例,将禁酒提升到国家存亡的高度,表达坚定禁酒的决心。结果,孔融又及时怼过去:“昨承训荅,陈二代之祸,及觽人之败,以酒亡者,实如来诲。虽然,徐偃王行仁义而亡,今令不绝仁义;燕哙以让失社稷,今令不禁谦退;鲁因儒而损,今令不文学;夏、商亦以妇人失天下,今令不断婚姻。而将酒独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
对孔融的“悔慢之辞”,曹操再也无法容忍,便找了个理由免了孔融。可赋闲在家的孔融仍不消停,“宾客日盈其门”,饮酒从未间断,孔融还感慨地冒出了金句:“坐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
当时,禁酒令前,没几个人敢冒头公开喝酒,甚至都不敢公开谈论喝酒,好酒之人只偷偷打擦边球,甚至改用隐语称呼酒局,用“贤人”指代酒质较差的浊酒,以“圣人”代替酒质较好的清酒。但孔融却始终我行我素,公然蔑视禁酒令。
孔融与蔡邕关系非常铁,常常一起喝酒,蔡邕去世后,有个长得很像蔡邕的虎贲士,“融每酒酣,引与同坐”,并说“虽没了老成人,且喜还有典型”。孔融一边喝酒、一边“荐达贤士”,弄得“海内英俊皆信服之”,引起了疑心病本就很重的曹操猜疑。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改制后的第一任御史大夫郗虑“不失时机”地“构成其(孔融)罪”,曹操便授意丞相军谋祭酒路粹上状诬告孔融“招合徒众,欲规不轨”“谤讪朝廷”“不尊孝道”等。曹操直接批复:“不忠不孝,大逆不道,宜极重诛”。最终,从小就以孝名闻天下的孔融在56岁那年,不仅被“弃市”,而且老婆、孩子全部被杀。
其实,孔融吃亏就吃在生性傲岸、恃才傲物上,曹操推行“禁酒令”期间,公然违抗禁令的人大有人在,曹操对此往往“睁一眼闭一眼”。曹操自己更是一边推行“禁酒令”,一边在觥筹交错,还曾写下了著名的劝酒诗《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三国志》也肯定了曹操有酒后赋诗的习惯。由此可见,孔融的金句“坐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形容曹操再恰当不过,而像孔融、杨修、祢衡等所谓的“酒鬼”名士随便被曹操安个罪名就给杀了。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