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瓯大汴地:周敦颐后裔建筑群耕读遗风犹存
村民周德荣老人家传的《周氏家谱》记载,周敦颐曾孙周宗正为福建路节度使,玄孙周福良于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始迁擎天岩村。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周氏后人始在大汴地村依山而建甪里新闾、周氏宗词和家族学堂三组建筑群。
古民居群从一个大门开启,但见一条巷道里排列了六栋宅院。每个宅院中轴对称,主次分明。虽然以风火墙相隔,但每栋房子有边门可通。
建筑群的墙脚均以毛石及方砖砌成,墙体采用红土夯筑。各大门的门框、台阶均用花岗石精雕细刻,辅以图案;过道天井两侧用青石板铺就,简洁大气;宅院雕梁画栋,极尽奢华。

门窗上雕刻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花鸟鱼虫,均用金粉彩画,历百年而不变色,有的甚至完好如初。
周氏书塾则综合体现了理学为体、耕读为用、讲书明礼和报效国家的思想。在一红漆雕花的书房里,清晰地保留着“百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楹联。

作为曾经的耕读世家,建筑结构突出了封建时代家庭书房和家族学堂的教化功能。

一些老房子外表及内部已残破。村民陈定金老人介绍,1923年,一股土匪屡攻大汴地村山寨不下,后趁虚而入,恼羞成怒地把90多栋房屋烧毁。如今,不少房子仍留下火焚的痕迹。
不到500人的大汴地村距市区57公里,山高路陡,交通不便,但因为有了周敦颐后人的聚居故事,为“理学名城”的建瓯市平添了几缕书香。清代的建瓯民谣早就传唱:“出了朝天门,就看大汴地”。(完)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