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听俞平伯先生讲课,与朱家溍先生一起演戏——我与昆曲 | 李楯

发布时间:2023-08-16 15:56:48来源:
昆曲研习社

我去曲社(昆曲研习社),最初并不是冲着昆曲去的。俞平伯先生的女儿俞成教一些年轻人学古文,俞先生间或也给讲讲课,我的一些比我年长几岁的朋友——李广学、周裕德等,都去学,地点就在老君堂俞先生家中。那时,曲社一星期两次活动,一次在朝阳门内老君堂俞先生家,一次在和平门内半壁街陆老太太家。我是因随朋友去学古文而进入曲社的。

初进曲社,听伴着笛声的唱,给人一种由尘世而入仙境的感觉。且古堞在左,俞家在1919年买下的旧宅,在夕阳下,灯影中,显见了那样的一种尚还熟悉的生活,和与那种生活相联系的更久远的一种思绪、感怀。我对昆曲的迷恋,自那时始,至今六十一年。

在湖广会馆演《卸甲封王》后,左起:刘振泉饰演李白,朱家溍饰演郭子仪,包立饰演唐王,作者饰演龚敬

那时,我十几岁,听到的,先是《长生殿·闻铃》中那凄苦、缠绵、至死不渝的情与悔纠缠在一起的绝唱:才离马嵬,至剑阁,听檐间的雨夹杂着铃声,“一点一滴又一声,点点滴滴又一声”。后是《牡丹亭·惊梦》中的“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及《游园》中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当时正读《红楼梦》,又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时候,感慨万端。

除这些外,是在国子监和海王村的旧书堆中搜寻曲谱及相关的书籍,看曲社和北昆演戏,参加在北海庆霄楼举行的曲社公期,及其他同期活动,听俞平伯先生讲《琵琶记》和吴小如先生讲《牡丹亭》,及每周两次去老君堂和半壁街拍曲、踏戏。

曲社较大的活动有两类:一是清曲,二是彩唱。曲社属中国传统的会社,称“雅集”。这类组织除曲外,还有诗、书、画、印、琴、棋等,参与其间的,除文人雅士外,自帝胄王孙、达官显贵至市井中人,无所不包——只因了兴趣的相同而会聚一处。清曲雅集,至少有数百年的传承,原与彩唱截然分别,只在晚近,才有清曲与彩唱兼之的会社,北京昆曲研习社即是。

《瑶台》,包立饰演淳于棼,我饰演红蚂蚁

那时,激进的大跃进、公社化、超英赶美,渐行歇止,而“四清”和“文革”正悄然将至。社会尚存一些空隙,使一些人还能活在昆曲之中,继续了旧有的文化传承和旧有的生活。

1956年由俞平伯先生举办的北京昆曲研习社与1936年同样由俞平伯先生举办的谷音社不同,是时代不同,社会主流的生活方式不同了。而1964年之前的北京昆曲研习社与1979年恢复后的北京昆曲研习社(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后的北京昆曲研习社)不同,是人不同了。人的心气儿、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一种文化的改变,也是一段历史的终结。

过去的曲社,处主导地位的是一些活在昆曲之中的人,昆曲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有一些是为昆曲活着的人,昆曲是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到了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时候,一些人在社会上有着体制内的身份,如前期的俞平伯(当时是中国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和当时极力支持曲社的高级别官员,后期的朱家溍(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倪征燠(中国首任联合国国际法院大法官)、周有光(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一些人则在体制外——特别是在已经过去了的那个时代在体制外。今天只被称“著名曲家”而别无头衔的,其实在当时是被视为“遗老遗少”,称“资产阶级”或“封建余孽”的。在曲社,可以看见社会的另一面——在那时,不为人知,或少为人知的一面。

当然,也有不少名声显赫的人士,出自喜好,来曲社。如:匡亚明(南京大学校长)、张庚(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欧阳予倩(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唐兰(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顾颉刚(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朱德熙(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北京大学教授)、赵景深(复旦大学教授)、华粹深(南开大学教授)、黄永玉(中央美院教授)、吴晓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从文(作家)等。

京昆

其实,在去曲社前,我对昆曲已有接触。那就是看保存在京剧中的昆曲。按旧规矩,学戏是应由昆剧“开蒙”的。京剧团演出时也演一些昆剧,像《游园惊梦》《山门》《夜奔》《问探》《思凡》《下山》。另外,京剧中常要唱《牌子》的“大字”,这些牌子都出于昆剧。京剧还常在皮黄中杂以曲子,如《群英会》(现在不带舞剑了,一些年轻人就不知道了)。京剧的武戏中更常有既唱皮黄,又唱曲子的,如《艳阳楼》,还有全唱曲子,或差不多都是唱曲子的,如《挑滑车》《铁笼山》。

我学京剧时,曾从祝宽先生学过《探庄》,他是包丹庭先生的学生。在民革的业余京剧团,载涛先生(清宣统皇帝的七叔,曾主清末陆军,共和国时期,任解放军炮兵马政局顾问)排演《安天会》,我还给他来过伞猴。当时,是张律(载涛先生的学生,载涛先生给他说过《芦花荡》)的马夫猴,其他8个小猴都是旧时的将军,黄定的童儿,姜涛的巨灵。

后来,朱家溍先生在曲社演出,一些戏(如《别母·乱箭》、《刀会》等),大抵也是京昆的路子。

朱家溍先生的《别母·乱箭》,作者饰演射塌天

李楯:朱家溍先生的《送客》,作者(左)和包立饰演客

北昆(昆弋)

北方昆曲剧院的基础是河北的昆弋艺人。昆弋合班自明以来有着数百年的传承,只是成立北昆(北方昆曲剧院)后,就再也不唱弋阳腔(京高腔)了。

我的老师陆宗达先生喜欢昆曲,自读大学时起,就常聚曲友唱曲、说戏。参与其间的有何金海、迟景荣、高步云、赵元方、傅惜华、朱家溍等。又与昆弋艺人侯玉山相交甚厚。为陆先生称道的昆弋艺人有:陶显庭、郝振基、侯益隆、王益友等。可惜我都没赶上。

我看过和喜欢的北昆的戏有:侯玉山的《嫁妹》《山门》,侯永奎的《刀会》《夜奔》,白玉珍的《草诏》。当然,韩世昌、白云生、马祥麟,以及李淑君等的戏,我也都看过。当时,北昆的戏,几乎是每演必看。但以个人喜好而言,阔口戏,我喜欢北边的,生旦戏,我更喜欢南边的。

南昆

南边的戏,有徐凌云先生(我十几岁的时候就看他的《昆剧表演一得》),有粟庐父子(曲社袁敏宣老师即学他们),还有与苏州昆剧传习所关联的那些人(曲社张允和老师及其姊妹张元和、张兆和、张充和等即曾从传字辈的演员学曲,张元和的夫君顾传玠即传字辈中佼佼者)。

至于看戏,先是上世纪60年代初,看俞振飞、言慧珠来北京在长安戏院演的几场戏。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太白醉写》。此前,我看过俞的学生宋铁铮在北昆演过。后来,上世纪80年代,我又陪宋铁铮在曲社演过,我的唐明皇,朱尧亭的高力士,周铨庵的杨贵妃。20年后,俞先生再次来京,我再次看了他的《太白醉写》。我自己一直想演这出戏,只是没有机会。

《太白醉写》演出后,后排:作者(饰演唐明皇),宋铁铮(饰演李白)、周铨庵(饰演杨玉环)、楚图南、张允和、欧阳启名(饰演宫女)、朱尧亭(饰演高力士)

上海昆剧团的戏,是在他们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几次进京时看的。后来,去上海时也看。与郑传鉴,及岳美缇、蔡正仁、计镇华、成志雄诸先生,还有往来,他们来京,在包立家一起吃饭。郑老师每餐要饮老酒。郑老师在曲社教过戏,成志雄则是我上世纪90年代去上海作法官培训时,每次必见,一起去吃三黄鸡、小笼包,还去吃螃蟹,吃西餐。

我喜欢岳美缇的《玉簪记》《拾画·叫画》《湖楼》《受吐》,蔡正仁的《迎像·哭像》,华文漪的《游园》《小宴》,梁谷音的《借茶》《痴梦》,计镇华的《烂柯山》《搜山·打车》《开眼·上路》,以及成志雄、岳美缇等的《游殿》。

浙江昆剧团汪世瑜的《西园记》,我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看过的,80年代,再次看过,是我很喜欢的少有的改排过的戏。汪世瑜在后来逢两会来京时,也会见见。他和周铨庵老师合演《小宴》,我还给他跑过龙套。

南京昆剧团张继青的《寻梦》《痴梦》也不错。南京昆剧团还有一出《鲛绡记·写状》,很值得一看。

另外,曲社的戏,宗南边的,有朱世藕的《痴梦》,朱世藕、王继英的《折柳·阳关》,不是一般的好。再就是我在十几岁,“文革”前看曲社的《见娘》《男祭》等戏,现在是很难看到了。

习曲

我初到曲社时,从袁敏宣老师习曲,当时,拍的是《闻铃》《琴挑》《惊梦》等戏。1979年曲社恢复后,从周铨庵老师习曲,又拍过《惊梦》,还拍过《折柳·阳关》《梳妆·掷戟》和《寄子》。从樊书培老师习曲,拍过《琴挑》《扫花·三醉》,学过《扫花》的道白。又从侯玉山先生习曲,拍过《训子》《山门》,从陶小亭先生习曲,拍过《酒楼》,从朱家溍先生习曲,拍过《赐福》。

当然,严格讲,这些,都没有落地。我唱曲,大多凭印象——小时候的印象。

另外,周老师和朱家溍还给我说过身上。

演戏

在曲社登台,第一次是1963年,在张茂滢的《文成公主·远行》一折中,我演船夫,地点是在文联礼堂。后来在曲社的戏单上还留下了那一年我在《后亲》中扮演龙套的记载。

1979年,曲社恢复活动后,我忙于他事,往往也只在缺人时跑跑龙套。特别是朱家溍先生的戏,《刺虎》的校尉、《送客》的客、《别母·乱箭》的射塌天、《卸甲封王》的龚敬、《赐福》的财神,都是我给来。其他,如朱世藕的《痴梦》,我给来皂隶。周铨庵、汪世瑜的《惊变》,我给来个太监。包立的《打子》,我给来个花子。周铨庵、欧阳启名的《惊梦》,我都给来过大花神。周铨庵、李淑君、欧阳启名的《惊梦》,我都给来过睡魔神。《惊梦》中的“堆花”,我来五月花神。包莹、段红英的《瑶台》,我都给来过红蚂蚁。宋铁铮、李倩影的《小宴》,我给来过杨国忠。傅东林的《赐福》,我给来魁星。傅东林的《弹词》,我给来过两个客,一个是旦扮的,一个是付扮的。我说过:《弹词》我能全出任何一个角色,《惊梦》,我能来旦角之外的任何一个角色。

《醉写》是我非常喜欢的戏。1983年,宋铁铮演《醉写》,我为他配演唐明皇。《寄子》更是我喜欢的戏,朱家溍、宋丹菊演时,我为他们配鲍牧。

曲社演一些在舞台上已多年难见的戏,是我促成的。侯广有是侯玉山先生的公子,北昆给了侯玉山先生很高的尊崇,但在北昆的舞台上却已几乎看不到侯玉山先生传下来的那些戏了。我和包立陪侯广有唱过《火判》,我来富奴,包立来闵远;《激良》,我来杨六,包立来岳胜;《下书》,我来长老,包立来张生。

《激良》,侯广有饰演孟良,我饰演杨延昭,包立饰演岳胜

《扫秦》,是我的老师陆宗达先生喜唱的戏。1992年,经我提出,才在曲社的舞台上又演了这出戏,由朱尧亭饰疯僧,包立来老和尚,我的秦桧。说实话,我是很想演《扫秦》的疯僧的,当年朱尧亭已近60岁,我45岁,故让他先演。

《扫秦》,作者饰演秦桧,包立饰演老和尚,朱尧亭饰演疯僧

至于我自己的戏,《寄子》的伍子胥,我唱了六次,伍子由包莹演过三次,王继英演过两次,最后一次在2019年,是苏昆顾预演的伍子。《寄子》是四百多年前魏良辅在原昆山腔基础上“转喉押调,度为新声”,以成“水磨调”后,用于戏曲演出第一剧《浣纱记》中的一折也是在舞台上传演至今,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一折。一曲【胜如花】“清秋路,黄叶飞,为甚登山涉水”,是我印象中(书名忘记了)被译作五线谱以向外推介的中国古典音乐中少有的一曲昆腔。

我演伍子胥,更会想到较《寄子》更少有人演的《赐剑》,写伍子胥用吴王所赐镯镂之剑自刎,起首的【一枝花】说:“哀哉我百年辛苦身,只看俺两片萧疏鬓。我一味孤忠期报国,那里肯一念敢忘君。”而后的【乌夜啼】则唱道:“……老妻,一任他死和存。娇儿,那里去通音信。我如今拼却孤身,回报前君。慢慢将前情一一细评论。前情一一细评论。诉说俺一生辛苦无投奔。”——“百年身,千秋笔,儿女泪,英雄血”,这,就是中国戏所演的。

《寄子》,作者饰演伍子胥

《寄子》,朱家溍饰演伍子胥,宋丹菊饰演伍子,作者饰演鲍牧

65岁以后,想多演演戏了,当年演了《亭会》(2012年5月),只演前半出戏,只上小生一人。表现一个书生酒后,在“夜阑人不寐”时,对自己所爱女子的思恋。那思恋至深而凄楚缠绵,且思之不得一见,自别是一般心痛。

作者在《红梨记·亭会》中饰演赵汝舟

第二年,演了《山门》(2013年6月),同样是只演头场的前一半,不上卖酒人,只上鲁智深一人,唱【点绛唇】和【混江龙】各一支。一般人以为《山门》是粗曲子,鲁智深只一莽汉,而很少会想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何以会联接了《红楼梦》与“路见不平”挺身拚命之人。在“云遮峰岭,日转山溪”的五台晚景中,鲁智深慨叹“……说甚么,袈裟披处千年话?好教俺悲今吊古,止不住忿恨嗟呀”。我演的这段戏,也就唱到这里。

作者在《山门》中饰演鲁智深

后来,又演了《三挡》(2014年4月)、《酒楼》(2015年6月),都只是演了其中一个人的戏。前者,写秦琼为贺方谗言要害其性命,幸得歌姬张紫嫣连夜告知(张紫嫣竟为此自刎身亡),于冷冷雾雨中策马奔潼关而去。秦琼扎大靠,持金杆枪、马鞭,起霸上,唱【醉花阴】【喜迁莺】各一支,然后是“下场”。

作者在《三挡》中饰演秦琼

后者,写郭子仪于安史之乱前以武举进京谒选,忧国伤时,酒楼独饮,怅然而归。上场念诗,自报家门,然后唱【集贤宾】【逍遥乐】各一支,道:“向天街徐步,……俺则见来往纷如,闹昏昏似醉汉难扶,那里有独醒行吟楚大夫”。自己“待觅个同心伴侣,怅钓鱼人去,射虎人遥,屠狗人无”。

准备还要唱《下山》,也是只上小和尚。一是把各行的戏唱全了,二,当然,有所思、所感、所悟。戏,于我是陶写之具。

曲情

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去农村插队,为时八年。其间,一次回京,病中,听劫后尚存的一张唱片——是梅兰芳、俞振飞、言慧珠、华传浩的《游园惊梦》,忽心有所感,不能自持,继复思之,则恍如隔世。

至今,有时,静下来,尘世的喧嚣,且近且远,我心不知所如。想到俞平伯先生幼有“僧宝”乳名,五岁(虚岁)入寺挂名为僧。

曲于汉文化,数百年,传承演唱,“使旧常新”,成多少人生命中的一部分。

今日,我从之学曲的老师都不在了。此中旧友,如成志雄、崇光起,亦皆离去。

我有“一生三出戏”说,又作《三痴庵谈戏》,此中之意,不是“爱好”二字所能涵括的。

  作者:李 楯

  编辑:吴东昆

责任编辑:舒 明



​来源:文汇报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