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挂门笺”展示当地民俗之美 ,非遗传承人授艺不保留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在门楣上张贴“郯城挂门笺”,也称为“过门笺”或“门吊子”。这种剪纸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通过绘画、剪裁、雕刻、镶嵌和贴画等工艺制作而成。它采用艳丽多彩的色彩、吉祥的寓意、喜庆的图案和复杂的工艺,表达了人们对传统春节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郯城挂门笺起源于明末年间的马头镇小马头村,清朝乾隆年间万高册村开始制作挂门笺。20世纪30年代,张氏民间艺人对挂门笺进行了改良,将单色门笺升级为多色门笺,采用红、黄、蓝、绿、紫等五色彩纸制作,让挂门笺更加鲜艳、喜庆。
张乃苍从14岁开始学习制作挂门笺,通过这一手艺逐渐走上了致富之路。他对挂门笺有着无限的热爱,50年来不断倾注心血。在吸取老一辈艺人制作经验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工艺创新,并与时俱进,按需求“量身定做”,充分呈现出特色。
他运用多种工艺,如绘画、剪纸、凿刻、套色、镶嵌、贴画等,逐色镶散,制作出了色彩艳丽、图案多样、构图美观、风格迥异的挂门笺,彰显出鲁南地区农村春节民俗文化的特色。制作挂门笺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一次制作8副左右。
张乃苍讲解时技术操作娴熟,讲解清晰。他指出制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刻画,必须垂直下刀,否则下刀斜了容易破坏下面的彩纸就全部报废。在座的师生听得津津有味,深深感受到了挂门笺背后蕴藏的民俗文化。
张乃苍在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中荣获手工剪纸最佳传承奖,如今,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大中院校师生络绎不绝。他制作出的挂门笺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收藏价值,还走入了大中小学生的课堂,保护了非遗文化的传承。(高军摄影)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