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台湾腔,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嗲”的?

发布时间:2023-08-09 15:49:23来源:
最近网上热传一个“台湾腔遇到东北话”的梗。


 

要说东北话,原来我上学的时候,从北京站坐车回家,火车基本都是往东北方向开的长途车(我是短途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久而久之,发现一个规律——很多东北女孩子打扮的非常精致时髦,而且看起来也一副很温柔的样子,但一开口,那感觉一下子就变了....无论说啥,都是那种表意简短但又霸气不好惹的阵势。


 

相反的是,后来碰到的台湾省同胞,哪怕是个五大三粗的黑壮老汉,看起来很不好惹的样子。但一开口,就感觉这语气好像在撒娇似的,跟眼前的壮老汉形象十分不符。


 

而且,如果大家关注过《海峡两岸》这类的节目的话,也会发现,那些政客们吵架的时候,在咱们看起来,也严重缺乏气势,用嗲嗲的语气互相叫骂。他们发声的部位比较前置,似乎只在用喉咙卖力喊,而非出自胸腔和腹腔,声音显得非常单薄缺乏气势。

当然也又直接上手的时候


 

这方面,相比国民党人士,绿营政客和偏绿的媒体人,都要更明显一些——可以对比一下马英九和陈水扁说话的口音。

大家都知道,其实在90年代前,台湾人的国语,跟咱们的普通话,并未出现很大区别,只不过是语气稍微柔和一些,词汇偶尔有所不同。

当年的台湾媒体界和娱乐圈的口音,几乎就是大陆的普通话,而且他们也都以说一口没有口音的标准国语为荣。比如林青霞,秦汉这些大明星,全是说普通话的。


 

感兴趣的话,大家可以搜搜1981年三毛和邓丽君在台湾金钟奖颁奖晚会上的讲话,她们的国语口音和大陆人几乎一模一样(下图)。


 

同时,在他们的心中,对“国语”的“国”究竟是哪个“国”,也是非常明确的。

咱们看下图,这是邓丽君入境日本时的申请书。祖籍写的是河北大名;居住地写的中国台湾省。


 

那么,为何从1990年代起,台湾人说话就这样了呢?发音嗲,而且语气词还超级多。

当然,你可以说这样嗲嗲的好可爱。

但我作为一个北方人看来,年轻女孩子嗲的可爱也就算了,那些五大三粗的老汉们一张嘴也是这个调调,再加上诸多拉长音的语气词,说话显得磨磨唧唧的,还真是挺别扭的。

对于这样的疑惑,很多人说是方言的影响。比如,闽南语口音的融合促成平舌发音习惯。同时,受撤离大陆的那些来自江南的权贵阶层的影响,也逐渐融入了江浙特有的吴侬软语等等。


 

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这么一种不分前后鼻,不会说卷舌音,且语气很轻的调调。

然而,这可能构成了其中一部分原因,但似乎也无法解释全部。

毕竟,就算一条海峡之隔的福建人,普通话说起来虽然轻柔,但也不嗲啊。还有祖上多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的新加坡华人,说话也不嗲。


 

更何况,从1945年台湾光复到1990年代,这中间的小半个世纪,台湾人说话还是挺正常的啊。

而且,早在国民党败退台湾省之前,从1945年光复开始,为了洗清日本殖民痕迹,恢复中华文化,当年的国民政府就已经开始下功夫在全台湾普及标准国语了。

这个标准国语,就是当年的北方官话,跟后来大陆推行的普通话差别不是很大。

1945年,《新华字典》之父——魏建功先生以“国语会常委”的身份,曾亲赴台湾,为台湾电台播音员培训普通话。

魏建功后来一直留在大陆,为新中国语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台湾省政府还请出了齐铁恨先生在电台开设《国语读音示范》节目,每天朗读国语课本,并辅导全台湾的小学教员备课;老师们先跟着广播学,第二天现学现卖教给学生。

这样没几年下来,台湾就形成了浓郁的学国语、说国语的氛围。

再后来,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虽然蒋介石本人自己说话口音很浓郁,但却非常注重推广“国语”,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国语普及。与此同时,很多大陆过去的老人家,也总爱把“乡愁”倾注在让下一代人说好国语,传承好中国文化上面。

台湾电影《红柿子》就是演绎的这样一种乡愁——河南老家的红柿子是整个家族根的象征


 

直到....大约是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台湾省内对教育和广电娱乐界监管的放松,基础教育的老师们和新闻、娱乐界都不再那么讲究字正腔圆的发音,说话腔调愈发随意。

特别是国民党失去统治地位之后,一些台湾绿营人士把去“国语化”用作了“去中国化”的一部分,似乎也是在有意把腔调给带偏。

而最后不能忽视的,还有日本文化和语言的影响。

要不是看新闻注释,你说这群民进党政客是日本人,肯定也没有太大的违和感


 

1895年,清政府的一纸《马关条约》将台湾割给了日本。

此后,从1909年直到1945年,日本殖民者曾规定,全台满6岁儿童都必须学习日语,接受“皇民教育”,中学生则必须要起日本名字。而这些人一旦从学语言开始就被洗脑,他们长大后,是非常可怕的。

李登辉出生于1923年,正好在这一区间。不,他叫岩里政男。对于这个投机主义者和变色龙,他真正忠诚的除了自己,或许也只有日本了。

李登辉在日本参拜靖国神社


 

因此,半个世纪的殖民历史,以及当年日本人疯狂的“同化教育”,都无法避免地给台湾留下了不少难以抚平的日本痕迹。

就看现在台湾人经常用的词汇,里面依旧充斥着很多日语元素。比如,便当 (餐盒)、寄付(捐献)、 味素 (味精),还有地名里面的“町”字,遍布全台的日料等等。

台北市的西门町是当地非常著名的商业中心


 

特别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很多台独分子跟日本眉来眼去,一些绿营媒体也到处宣传,日本文化是美的,先进的,不断强调日本对台湾发展做出的所谓的“贡献”,试图将日本塑造成台湾的精神源泉,以切断台海两岸厚重的血脉关系....甚至不惜为此而自我矮化。

这样的操作时间一长,难免让台湾民间的某些群体对日本抱有一种莫名的好感和仰视的情绪。

天皇生日关台湾人个毛线?


 

而日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语气词超多。

日语中充斥着拟声词和语气词,日本人说话尤其的爱拖长尾音。这导致,在那种大环境下,愈发受到日本语言文化影响的台湾当地居民,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语言习惯,说点什么都要加上语气词,还经常会把尾音或者语气词拖得长长的,显得娘里娘气。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就是,即便台湾腔和大陆的普通话有着非常明显的腔调差异,但毫无疑问的是,两者之间是一脉相传、内涵相通的关系,都属于咱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虽然台湾腔的传播离不开中国东南地区方言的影响,但不得不承认,台湾腔真正登堂入室,恰恰正伴随着国民党失去统治地位的过程,甚至某种程度上,体现着在某些别有用心的势力的影响下,整个台湾省社会认知的变化....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