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逝世59周年之际,原创话剧《兰考》书写新兰考故事
《兰考》由上海戏剧学院、兰考兰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上海戏剧学院青年话剧团与河南黄河艺术团联合演出。这既是一出讲述新兰考故事的作品,也是上海和兰考两地文化的一次牵手合作,以此共同打造新时代兰考文化名片。
上戏和兰考携手,以原创作品书写乡村巨变
话剧《兰考》的诞生,缘起于上海戏剧学院团队2021年在兰考考察学习时达成的一次共识:“上戏为兰考培养一个艺术团;共同创作一部反映兰考脱贫攻坚、乡村巨变的舞台剧,在焦裕禄干部学院大剧场驻场演出。”
随即, 河南黄河艺术团完成了在上戏一年之期的进修学习之后,话剧《兰考》也排上了创作日程。
2017年,兰考成为全国第一批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该剧的编剧黄昌勇是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也是一个在豫南农村生活过20多年的河南“老乡”。那一次的兰考行,兰考人的精神变化、脱贫后兰考大地新貌,让他久久不能平静。在黄昌勇看来,兰考脱贫攻坚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实践,是一个了解中国农村的新样本。焦裕禄精神的弘扬,更应该体现在当代兰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奋进的历程中。
最终,经过多次的实地采风和探访。话剧《兰考》把精神象征的泡桐树作为全剧的核心意象,将兰考古琴制作业的前世今生贯穿故事始终,通过泡桐园的兴与废,老支书马水生与泡桐和泡桐园的复杂关联,聂马庄两个家庭三代人的故事,连接了兰考的历史与当下,传达对乡土文化复杂性的思考。
“泡桐是兰考的意象,有其符号价值。焦裕禄当年带领兰考人民用泡桐防风固沙,今天泡桐成为兰考走向新时代的一个依托。泡桐花开,唯美异常,是兰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我就把泡桐、把虚构的泡桐园的兴废变迁植入人物关系和剧情之中。”黄昌勇说,在兰考满城花开的泡桐,要成为这部剧的经纬,也会成为这部剧的兰考印记。
剧中不少人物也都有真实原型,包括上海知青、兰考老支书父女、古琴王等几个重要角色,驻村第一书记的形象也融合了许多位模范村支书、模范第一书记的影子。而全国人民最熟悉的焦裕禄,也在剧中出现,成为一种精神象征。
乡愁、记忆、文化、非遗,在这部剧中,主创团队希望这部作品成为新时代兰考发展的一个见证,也是中国当代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形象缩影。
专业主创精良制作,当代质感展现今日兰考
话剧《兰考》集结了上海戏剧学院专业的创作制作团队,由青年导演马俊丰担任导演,上海话剧中心演员刘鹏、谢承颖、王雯那担任主演,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表演艺术家王洛勇为特邀主演。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几乎每个主创都被兰考人在精神和生活上的新面貌所感染和感动,并把这种感受投入到创作之中。
导演马俊丰表示,“在排演《兰考》的日日夜夜中,我始终被一股自然而浓郁、赤诚又质朴的情感所包裹,在这温暖的创作氛围中,在焦书记精神的笼罩下,面对着崭新的兰考,面对着一个个鲜活动人的生命,我想邀请观众和我一起,回到乡土,去触摸这生机勃勃的大地。”
在剧中主演老支书马水生的演员刘鹏早早地就来到兰考生活了半个月,在这里,他每天和当地人聊天,在这里感受到每个人在精神上的新的面貌,以及所有人对焦裕禄书记深厚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忠诚。
造型总设计徐家华表示,一接到《兰考》剧组的邀约就答应了,因为电影《焦裕禄》给他们这代人的记忆太深刻,所以很想到兰考实地来看看。但没有想到,一来这里,才发现当年印象中风沙漫天的兰考早已不复存在,而是成为了如今这么美丽的一个花园城市。而在这里的每一天,都会发现兰考人对自己家乡变化的那种精神上的不同。
作为一部展示兰考创业史、脱贫史、奋斗史的舞台剧作品,话剧《兰考》也是一堂身临其境的沉浸式艺术党课,以今日崭新之兰考,告慰为之奋斗和献身的焦裕禄同志。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