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仪式感!!从“洋炮纸”到“加特林”的春节喜庆
彭福宗 摄
驱虎迎兔的除夕与春节,浏阳大瑶研发的“加特林机枪”烟花产品成了网红,民众争相抢购,供不应求,价格翻了好几倍。入夜时分,竞相燃放,激情四射,照亮夜空,甚为壮观。
彭福宗 摄
“加特林”不过是老产品“彩珠筒”的改进产品,把12支“彩珠筒”捆扎在一起,点燃后先后喷射烟火数分钟几百发。长沙市规定春节假日期间及元宵节,晚上12点以前可以在安全地段燃放烟花的措施顺应民心,值得点赞。
彭福宗 摄
我们七十出头的这一辈,小时候逢年过节除了鞭炮和“二踢脚”,几乎没有见过烟花。只能从古诗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火树银花不夜天”中想象烟花的魅力。我们小时候玩得最多的是“洋炮纸”,一尺见方的纸片上粘着一粒粒火药。用木头削成手枪的模样,用皮筋勒住“枪栓”,拉开枪栓,放进一粒火药,扣动扳机,枪栓撞击火药,发出清脆的响声。孩子们互相追逐着,清脆的枪声和欢笑声便在巷子里此起彼伏。
直到读高小,我才有了压岁钱。那是大雪纷飞的腊月,我们几个小伙伴踏着盈尺的雪去十里外的新开铺买鞭炮。那时候的鞭炮有200响的小包装,便宜,但我们仍舍不得噼里啪啦的一下子放完,小心翼翼地拆开包装纸,拆散扭成一股的引线便成了单个的鞭炮。点燃一个甩一个,鞭炮在半空中炸响,宣示着喜悦。大人放整挂的鞭炮,我们就在旁边捂耳等候,鞭炮声一停就一拥而上,找那些没有燃爆的鞭炮。折成两段,露出火药,点燃之后会飞快地旋转着呲出火焰,这叫“呲炮子”,也许就是烟花的前身。还有一种“摔炮”,因为不安全,早已停止生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鞭炮声沉寂了许多,号召“移风易俗”“过革命化春节”,我在农村那几年,除夕还要出半天工,初二就要上水利工地,谁还有闲暇兴致放鞭炮。
“东风吹来满眼春”,改革开放带来勃勃生机和对幸福生活的希望,鞭炮烟花的销路越来越好。我的农村朋友盖起了新房,买回了汽车和耕整机,家具电器一应俱全,除夕那天他拉回一车“千子鞭”“万福鞭”,响声声震数里。邻居不甘示弱,也拉回一车。放鞭炮不过瘾,又到镇上各自拉回一车烟花继续比拼。绚丽的烟花照亮山村,也照亮勤劳致富乡亲们的心胸。
鞭炮烟花核心产区的“花炮之乡”浏阳、醴陵、上栗产销两旺,带动新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从普通的“冲天炮”“彩珠筒”到礼花弹、组合仿真烟花,畅销国内外,大放异彩。近年来致力研究电子程控燃放,上演一场场美轮美奂的声光乐章,特别是2008北京奥运会和2022世界杯上的精彩表演,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
烟花燃放也是造就长沙网红城市的重要元素。2010年开始每到周末和节假日,都会在橘子洲准时举行每次20分钟的烟花焰火秀,五彩缤纷、稍纵即逝的礼花在岳麓山和长沙城夜景的烘托下一波胜过一波绽放,湘江两岸经常被仰望天空、观看烟花燃放的游客和市民挤得水泄不通。烟花成为网红长沙当年的一张名片。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说的一是炊烟灶火,属于滋润口舌温暖肠胃的物质享受,二是爆竹烟花,从古至今寄托着人们憧憬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期盼。“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愿这古老的传统习俗发扬光大,让喜庆的鞭炮烟花年年岁岁驱走旧岁迎来新春。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